文学评论|用平朴的文字记叙多维的人生——读项公《回眸八十春》有感-澳门太阳成tyc122cc

文学评论|用平朴的文字记叙多维的人生——读项公《回眸八十春》有感

2023-05-15 11:44:12 sunmedia 1250


项公讳美根,今年八十有一,系黄山良业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终身名誉董事长。项公与我虽同属浦阳项氏(按辈分他是我太公辈),但缘悭一面,直至今年我们偶然相识于老家白沙项宅与浦江项宅共建的“浦阳项代宗亲”微信群里,从此一见如故,庆幸之余,不免相知恨晚。如果追根溯源,时光可回流至明景泰年间一个秋日的清早。彼时,仙华山下浦江县城里项家一个叫永坦的后生,因不堪人多地少忍饥挨饿,遵父所嘱,与兄弟外出另寻生息之地。他挑着箩担,内中除了层层补丁的棉被,还裹着开春作种子的稻谷、黄豆。担上挂着锄头、弯刀、沙结(镰刀)。后生翻过铜壶岭,沿着梅溪走,在北宋官至户部尚书的梅执礼老家讨了水喝,在宋工部尚书钱遹小时候走过的鹅卵石上小憩,在宋潜溪授道方孝孺的青萝山下嚼了娘亲手烙的麦饼,然后彷徨四顾:有溪水就有田畴,梅溪两岸多人家,此处断难容人,便继续前行。夕阳将落时,走到金华山山麓一个叫石埠头的村子,翻上岗阜。此时天已暗暮,便在一个叫紫荆山的小山坳里歇脚,露宿于山腰的一棵参天大白果树下,任灰雀、夜鹰的屎掉落脸上,像一棵种子找到了归宿……

这个被后人尊称为仪十七公的永坦,就是我兰溪塘下项宅的始祖。数百年以降,项氏已繁衍达四百余人矣。三十多年前,寻根修谱之风盛行,我兰溪项宅发脉于浦江项宅,从此走访不断,八百多年来从浦江项宅繁衍出来的十余个项氏村落轮值做东,年年祭祖。今年初,我写小时候经历的《黄金瓜》一文,被村人转发到浦阳项氏宗亲群。因群内鲜有熟识之人,关注者寥寥,唯有一人对拙作不吝溢美之词,赞誉有加,还主动加我微信,自我介绍是浦江项宅人,现在皖南工作。此即为项公美根也。项美根,乍一看到这既土又俗的名字,第一感觉便是此君应非“幼承祖荫,耕读传家”。然既为同宗且同好,出于礼貌,便礼节性地寒暄了起来。交流益多,越发觉得对方的真诚美意益丰。于是,向我项宅村书记文峰、浦江项宅旭光打听,知悉项公早年举家外迁,其人浙工大毕业,后发愤工作与创业,发达后不忘桑梓,乡邻对其口碑极好,物望甚隆。自此之后,我与项公便成了线上的忘年交。上月初,项公在朋友圈发布应邀回母校赠书活动的信息,并附有浙工大的新闻报道。惊叹之余,我翻看了项公之前所发的朋友圈。这一看,竟欲罢不能,一直看到大半夜。翌日早晨,我致意项公,在表达敬仰之后表示我去安徽黄山拜访他,或请他来我所驻留的皖北颍上。项公极爽快地告诉我他来颍上,并当即订了当晚抵颍的高铁票。

虽时值疫情汹汹,当天晚上八点二十,项公如约而至。这是我与项公的第一次见面。眼前的项公,精神瞿烁,身板笔挺,头发乌黑,说话中气十足,言谈儒雅谦和,举止温良恭俭让。我与五百年前一家人的项公就像久违的亲人,感觉特别亲切,丝毫没有初见的违和感和年龄差距的疏离感。在此后的两天时间里,我们朝夕相处,相谈甚欢,项公的童年、求学、工作经历和创业历程等一个个故事,都成了我们说不完的话题。直到第三天送项公到高铁站与之紧紧拥抱时,我仿佛真正体会到了相见恨晚、相离违迟的感觉。离别后的一天,项公给我发来他的电子版书稿《回眸八十春》。这是一本类似于回忆录的书,书中以第一人称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,从出生一直写到八十岁,如果算上爷爷奶奶和“我的外公外婆”,时间跨越一个多世纪。空间跨度则从老家浙江浦江县项宅村到杭州、北京、天津,穿越了半个中国到安徽。其间,还因商务考察、访问交流、观光旅游,到过四大洲的几十个国家,履迹之处皆有笔墨。打开书卷,映入眼帘的是“我的老家项宅村”、“我的童年”、“我的外公外婆”,还有一幅幅似曾相识的图片……相同的宗族因缘,相近的故土背景,自己童年老家的经历,让我陡生亲切之感。真实感人而引入入胜的叙事记人,让我手不释卷,一气读完。有些章节,我甚至读了好几遍。拜读之后,心中有太多的感慨与感动,有太多的话想说。于是,不揣浅陋,也不管久疏作文,笔力不逮,写点读后感。我感慨于这样一位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的老人,早年有着催人泪下的苦难岁月。我八岁以前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,依稀记得六七十年代那时的清苦日子和坎坷世道。然而与1942年出生的项公相比,余生也晚,他们年少时的那些艰难,我并没有经历过、体会过,虽听爷爷奶奶和父亲讲起过,大多也只能揣想。比如项公从小就要打猪草,捡柴火,给石磨添豆,经常吃不饱、穿不暖,吃过树皮树叶咽过糠。因为没鞋穿,光脚干活长了一副“大脚骨”。然穷且益坚,苦而益勇。苦难塑造了他“不怕苦和累,坚持到底,不达目的,誓不罢休”的坚韧性格,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石。曾在书上看到,一个人幼年时经历劫难导致的影响有两种,一种是性格扭曲,自卑自私,昔日寒门学子一朝为官手握权柄之后,便贪婪无度,这种事例不可胜数;还有一种则是自立自强,愈挫愈勇,悲悯众生,胸有大爱。项公无疑是后者。突然觉得,有时出身或许真的并不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以什么样的态度、什么样的方式、选择什么样的路去书写自己的人生。

图为1977年10月,项美根(前排左一)赴日考察合影

我感慨于颠沛流离的求学经历非但没让项公放弃对知识的渴望,反倒让他更加酷爱学习。少年时期的项公,父母逃荒到临安,自己寄居故里,形同孤儿。吃了上顿没下顿,经常晚上饿得睡不着觉,住校办不起铺盖,只能与同学各出草席、被单,同睡一床。因严重营养不良,入中专后即患肺病,三年多的中专在自我隔离中度过……但在充满逼仄感的孤独中,他依然保留着最纯粹的念头:要更加努力,要表现得比别人更好。正因如此,他成了项宅村第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,后来又成了一名高级工程师和优秀企业家,并且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,做到了极致。在品味项公一生的经历和苦乐感受之时,我看到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从平凡普通的草根人物逆袭成长为大师级专家的故事,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形象常常萦绕在眼前挥之不去。我感慨于项公对家乡念兹在兹的拳拳情义。我读过台湾散文大师王鼎钧的《昨天的云》,他在自序中提到著名的“乾隆之问”:在黄鹤楼上,看到江心的帆船,乾隆问左右船上装的是什么东西,一臣子回奏:只有两样东西,一样是名,一样是利。王先生的答案是,船上载运的东西是四种,除了名利,还有一样是情,一样是义。竞逐名利是向前看,恋念情义是向后看;人,从情义中走来,向名利中走去。有些人再回情义,有些人掉头不顾。我在项公《回眸八十春》里,从他对那人、那事、那片土地细腻传神的描述中,从他对亲情、友情、乡情眷恋不忘的话题里,从他对家乡公益事业慷慨捐赠的义举中,读到了项公对家乡、对亲人、对乡邻深入骨髓的贯穿始终的情义。

图为2017年10月项美根(二排左五)在德国出席国际会议合影

我感慨于项公始终以感恩之心去面对世界。感恩的心,是柔软的,也是温润的,因为它以和善的角度看待事物,因为它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友好的讯息,因为它以欣赏和慈悲的高度俯瞰世间万物。在项公平朴的字里行间,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感恩的情怀及其力量。族兄项朝马帮他到城里卖粮交学费,村会计项朝美让他在假期分粮、记账、出黑板报换取工分,上中专时邻居项登柄借竹编书箱给他当行李箱,初中班主任钟世义老师不弃贫穷,对他疼爱有加……对每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,项公始终感刻于心,长大后必感恩回报。他在参加工作后返乡,即找到邻居项登柄,把一个月发的五十元工资尽数给了他。即使有的人辞世不在了,也要找到他们的后人继续给予照顾。正如书中所写,他感恩父母——从1964年9月参加工作,到2005年12月18日母亲去世,连续41年每个月都给父母生活费,并且下海办厂时,把厂址选在母亲家附近,方便陪伴母亲;他感恩母校——发起成立浙江浦江中学教育基金会、浙江工业大学项美根基金,并且带头捐款捐物;他感恩亲人,感恩宗亲,感恩朋友,感恩同事,感恩员工。在项公的笔下,处处流露着敦亲睦邻,古道热肠,他朴厚仁义,嘉言懿行,口吐莲花,逢人说善。我在想,生活中的我们,倘若也常怀感恩之心,是否至少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从容,更加充实,更加快乐,更加和善?我感慨于项公虽经历人生百态但始终保持理想追求的人生态度。我不是专业人士,对他的专业水平不敢妄评,但从数位资深专业出版社老总的高度评价中,可知项公通过自己的努力,在他中青年时期就已成为国内专业翘楚、技术权威;年过半百之时,他毅然下海开启创业人生,又以卓越表现创造非凡业绩,让人刮目相看;更难能可贵的是,项公在耄耋之年用两年多的时间,居然用手机敲出质朴生动、极具感染力的二十二万字。通篇文思清晰,文字凝炼而娴熟,行文平实而从容,不事铺张,也不故作煽情或夸饰,虽未如“领异标新二月花”,却堪称“删繁就简三秋树”,令我后辈汗颜不已。当然,项公豁达、幽默、睿智的性格也让我十分欣赏。这位纯正的理工男完全没有印象中的木讷和无趣,相反,在他的书中,不乏用风趣轻松的语言记录的逸闻趣事。比如,因为打小吃不饱缺营养,他17虚岁上中专时还不到一米五。入校一个月后,吃食调匀身体迅速拔起,胸部肿痛不已,不明就里之下去就诊,校医说:恭喜你,你发育了!比如,1958年冬,初成大人的他去衢化实习。一天收工后在冲洗手上的油腻时,一名漂亮的女学徒主动给他递上肥皂,似有一股强烈电流,竟让这名混沌未开的学生不禁心跳加快,全身发热。还有初次吃炸酱面的狼狈,国外旅游途中夫人晕车的遗憾囧事,诸如此类的故事俯拾即是,让人忍俊不禁,哑然失笑。再比如,1969年,受舅舅所托,他用次品的价格,帮村里的碾米机买到了外面很难搞到的正品三相异步发电机,生产队长许诺等村口的大樟树砍伐后送给他一个樟木箱。那时的樟木箱在农村可真是稀罕物,特殊的香味能让存放的任何衣物都没有虫咬之虞。然而,由于后来樟树被人承包,樟木箱兑现不了,让帮助牵线的舅舅一直遗憾不已。这也让我想起七十年代初期,在电厂工作的父亲帮村里装了电,大队支书朝樟主持村委会,送父亲一对新做的樟木箱。那时的一对樟木箱似比现在的一辆豪车更珍贵。母亲高兴得不得了,逢人便说,让左邻右舍好生羡慕。还有一次,邻村得知父亲喜欢钓鱼,请父亲去村中一口解放以来一直禁钓的池塘放竿。只一支烟工夫,就钓上四尾单重两斤多的鲫鱼。父亲知趣,收竿即回。邻居说,这么大的鲫鱼鱼鳞也很营养,所以父亲在剖鱼时,一片鱼鳞也舍不得刮掉。我至今还记得那像五分硬币一样的鱼鳞。在我看来,《回眸八十春》既是一部家史,也是出色的个人成长史和奋斗史,还是透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史。虽然其中大篇幅叙述的是项公个人及家庭的历程,但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项公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人格风范,以及当代中国史诗般的壮阔变化。

米兰·昆德拉说过,“回忆是依稀的微光”。而项公的回忆,是“绚烂至极,归于平淡”之后,与生命的精彩对话,对岁月的深情回眸。曾听项公讲过,他是幸福的幸运的长寿的,因为他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工作。确实,在他的书里,跃然纸上的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形象:纯朴敦厚的农家子弟,刻苦学习的寒门学子,毛泽东时代标准的劳模标兵、优秀党员,奉行曾文正公“一日三省”、严格自律的草根逆袭者,在事业中寻找生命乐趣和意义、像稻盛和夫一样崇尚“敬天爱人”的中国企业家,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信奉的做企业就是源源不断地创造客户、生意做到哪朋友交到哪的践行者,抑或还是释氏佛陀倡导的“活在当下”的“般若”智者。我兰溪乡贤清代大戏曲家李渔曾经这样形容他的家乡:“看一眼不足为奇,看两眼怦然心动,看三眼引人入胜。”观项公其人,读项公其书,大抵也是这种感受。我自认为文科男,也曾看了不少书。在我看来,自传、回忆录作者多为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,然而,为一八十高龄理工男近乎口述的回忆录所吸引,且痴迷卒读,欲罢不能,实在是鲜有的经验。是故,将所感所悟所思所想爰以记之,并与同好分享之。惟愿项公《回眸八十春》早日正式面世,惠及世人,泽被后人。

来源:微信公众号 项俊 兰溪作家

商媒在线
免责声明:商媒在线所提供的信息及图片除原创外,有部分资讯和图片从网络等媒体收集而来,澳门太阳成tyc122cc的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网站所有,商媒在线力求保存原有的澳门太阳成tyc122cc的版权信息并尽可能注明来源;部分因为操作上的原因可能已将原有信息丢失,敬请原作者谅解,如果您对商媒在线所载文章及图片澳门太阳成tyc122cc的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,请立即通知商媒在线,商媒在线将立即予以删除,同时向您表示歉意!

最新资讯



12-12 167

12-12 201

















网站地图